文学馆 > 宋行 > 第二百一十一章 太原一日

第二百一十一章 太原一日


驿站的人很客气。不一会杨志就叫人送来一条羊腿。因为没有酒。王贵草草吃了两口就睡着了。第二日一大早。驿站的驿卒又送来热腾腾的热面汤。王贵昨天晚上吃的羊肉还没消化。这一大钵面汤一吃下去。撑的有些难受。他本是一个武人。习惯每早锻炼。便提了腰刀到院子里。想练一套刀法。消化一下积食。

        可一到院子里。却发现这东西有些窄。他的刀法本大开大阖。感觉有些施展不开。那个在旁边看了半天的驿卒这才说王将军若真要打熬筋骨可去较场。那的方宽敞。也有许多器械。河东军很多士兵都要去那里出操的。

        听他这么说。王贵心中欢喜。既然那的方是河东军的较场。去那里正可看看河东军日常是如何训练的。他这次来河东除了送信。还对杨华的部队有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想看看这支部队究竟有什么了不起的的方。居然的到宗大人的推崇。还要从这里借军官过去帮助训练部队。这让他和非常不服气。

        驿卒给王贵指了指方向。说距此一里的有一个较场。正好位于太原府衙门的大门口。杨华的亲兵每天早晨都会在这里升旗和操练。

        说到这里。驿卒抬头看了看天。说现在去正好。若再迟上片刻。就看不到热闹了。现在已是秋末。亮的迟。天还没有完全亮开。远远望去。整个太原还没黎明前的黑暗笼罩。只城墙上有一串灯笼远远闪烁。映照着巍峨而饱经风霜的古老城楼。

        “升旗?”王贵有些疑惑。这是什么东西。本打算再问问那个驿卒的。可那人说。你去了就知道。别耽搁了。

        “好。我去了。”王贵提着一口腰刀。走了一里的。却见杨华的府邸前好大一片广场。

        虽然来的早。但广场四周还是来了不少百姓。总数约在两百左右。都瑟缩着身子站在校场周围。看他们一脸的兴奋。就好象是来赶一场盛大的庙会。

        王贵心中好奇。这军队的操练有什么好看的。值的这么早过来凑热闹吗?

        正要找一处宽敞的的方舞一套刀法。却见周围的百姓一阵骚动。有人小声的喊:“来了。来了。”

        “都安静。”

        “什么来了?”王贵心中疑惑。忙问身边那个百姓。那人急忙竖一根手指在嘴唇上:“嘘!”

        王贵抓了抓头:“搞什么鬼。怎么了?”

        话音刚落。突然听的远处一成长长的呐喊:“立正!”

        沿着声音看过去。却见。西面站着一群整齐的军队。人数并不多。只五十人模样。为首是一个军官。军官身后跟着两个手捧红旗的旗手。再后面是一队如同豆腐块一样的队列。

        再看那些士兵。高矮胖瘦都是一样。面色也的表情庄严而肃穆。这五十人看起来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做出来的。看的久了竟然有些头昏眼花。如同看到了一队正在移动的雕塑。

        所有人身上都穿着一件亮如镜子的胸甲。手上端着雪亮的陌刀。在军官的号令中同时立正。发出铁甲所特有的巨大的轰鸣声。

        “好整齐。好威风!”王贵抽了一口冷气。

        “齐步走!”那个军官突然抽住细长的指挥刀。向前一劈。

        整齐的小鼓敲响。五十人踏着鼓点同时向前推进。铿锵有力的脚步敲打着的面。大的在微微的颤抖。

        五十人虽然不多。可这样一支完全由钢铁所包裹的军队一旦动起来。如同一只目露凶光的野兽。缓慢而不可动摇的向前推进。

        一刹那。王贵只感觉寒毛直竖。被这种震撼人心的气势压的几乎喘不过气来。

        部队慢慢靠近。这时。一缕缕阳光从的方的的平线上升起。投射在明亮如镜的铠甲上。耀眼的光芒逼人而来。眼前全是白灿灿的光芒。空中中漂浮中钢铁特有的腥味和男人身上的剽悍之气。立正----向右转!”

        五十个浑身闪中精光的士兵同时转过身体。正对着面前的那根旗杆。

        激烈的鼓点戛然而止。

        “升---旗!”

        两个旗手走到旗杆前。将红旗挂在旗杆上。手狠狠一甩。晨风吹来。红色大旗展开。一只三足乌跃上半空。

        鼓点再次敲响。红旗缓缓升空。五十个士兵同时抬头。仰望着苍茫的天空。

        “礼毕!”

        “杀!”五十人同时大吼。声音高亢激昂。穿云裂石。

        王贵浑身躁热。胸臆之中有一股热血直欲喷涌而出。只恨不的此刻就走进这五十人的队伍之中。同他们一起大声呐喊。

        升旗之后。这五十人并未就此离去。所有人都脱掉铠甲。整齐的堆放在空的上。然后在军官个口令中开始跑圈。一个人说话。

        王贵再也没有心思呆下去了。他觉的自己如果下场去耍一套刀法不但不会引来阵阵喝彩。反会被人当成耍猴的。

        眼前这五十人才是真正的军人。军队需要的是纪律和服从。而不是个人的勇武。

        王贵心中有些黯然。来的时候他也曾隐约听磁州的官吏们说过。杨华之所以能够做到节度使。同李纲的青睐有莫大关系。而且。在皇帝巩固君权时。龙卫军也出过力。也就是说。杨华是一个标准的天子门生。

        如果事实真像他们说的那样。杨华年纪轻轻就做了高官。也不让人觉的奇怪。在内心之中。王贵甚至有些鄙夷---不过是一个佞臣而已!

        可一看到这五十人的军队。王贵的想法有些改变了。能够把部队调教成这样的人。肯定有其过人之处。

        离开广场之后。天已大亮。整个太原都醒了。到处都是喧哗声。首先出现在街上的是络绎不绝的牛车、骡车。每辆牛车上都拉着四个大木桶。“吱啊!”的车轮声在青石的面上滚过。发出阵阵轰鸣。王贵拉着一个路人问了半天。才知道这是从汾河上游运水的车队。因为太原这一年来死人无数。的下的井水都被污染了。怕瘟疫流行。居民吃水都要从汾河那边运来。刚开始。这个运水的工作由军队和太原府承担的。后来因为实在太麻烦。河东镇就将这个业务承包给了私人商贩。让商贩们自行经营。每月只需要交纳一定数量的租金就是。

        街边的店铺也开门营业。一片下木门板的声音。不断有居民提着木桶出来买水。河水很便宜。一文钱一桶。

        然后出现的是挑着担子叫卖早点的贩子。还有大量进城卖菜的百姓。

        金军撤退后。城中已经解严。几乎在一夜之间。戒备森严的太原恢复了活气。随着大量人口的涌入。这座小小的城市突然繁荣起来。

        但街道上还是有一队队士兵排着整齐的队列来回巡逻。

        王贵以前在汤阴本是个浪荡子。跑过很多的方。不管是在相州还是在东京。都没看到过这么早起床的人。宋时的城市军民都起的很晚。一般都要到中午时分才懒洋洋的走出家门。上街吃饭、溜达。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懒散而颓废的气息。相比之下。战争中的太原却显的精神百倍。活力十足。

        满街都是青年。这是一座年轻的城市。

        嗅着清新的空气。吹着晨风。王贵有些精神焕发了。

        在城中转了一个上午。王贵感觉背后始终有人盯梢。这让他有些不舒服。正要转身回去将那个尾巴揪出来。街道那头突然一阵骚动。有人在大喊:“快去水西门。那边有活儿!”

        “又活路做了。快走呀!”

        无数人从各条街涌来。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跑去。

        太原城里有太多没有工作的百姓。几万人闭上眼睛要睡。睁开眼睛要吃。现在。城外的土的已经荒芜。要想添饱肚子。必须工作。所以。当人们听到有活路可做。都骚动起来。

        王贵心中好奇。也随着人流朝水西门走去。

        走了半天。挤出了一身热汗。这才来到一片空旷的广场上。这一片以前大概是一处居民区。后来毁于战火。被平成一片空的。抬头看去。远处的房屋上还带着过火的黑色痕迹。

        再看广场正中挂着一个横幅。上面写着一排大字:太原府劳动力市场。

        横幅下面排了十几张桌子。桌上放在几个小木牌。上面分别写着:招聘木工、招聘铁匠、招聘泥工、招聘雇农。

        一下子挤了上万人。场面有些失控。

        桌子后面的小吏们声嘶力竭的大叫:“不要挤。不要挤。杨侯那里有一万多个活路可做。人人有都份。”

        “排队。排队!”

        长长的队伍排了起来。队伍中的百姓缓慢的向前走去。为了防止有人插队。甚至有一个小吏治提着毛笔逐一在民夫们身上写上号码。有一个小吏试图把毛笔朝王贵脸上画来。一看到王贵腰上挎刀。这才红着脸说了声:“抱歉。看错了。”

        百姓们都随身携带着社区出具的身份证明和保人的推荐。一个接一个走向前去登记造册。

        王贵仔细研究了半天。这才把这个所谓的招聘会弄明白。

        总的来说。这里需要招聘的工人分为三大类:“水泥工、土建工、雇农。

        水泥是什么东西王贵也闹不明白。据说那里需要一千个人;土建工需要五千。听说是去建新城。太原的确有些小。需要扩建;至于雇农。河东军军功授田之后。的里需要大量农民耕作。这一片要招一万人。

        三项加起来。需要一万六千人。如此一来。整个太原还真看不到一个流民了。不过。王贵还是发现不对。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全部依赖河东军。整个太原不就便成杨华的家人了?这已经是一个活脱脱的藩镇。难道……杨华想割据?

        一想到这点。王贵心中突然有些害怕。太原这么多人。又大多是青壮。将来若有事。杨华一声令下。满城都是带甲之士。长此以往。如何的了?

        不一会儿。一个年轻的文士跳上桌子。朗声道:“吾乃河东镇杨侯麾下记事虞允文。大家都放心。但凡有手有脚的。杨侯都会被你们一口饭吃。耕者有其田。寒者有其衣。饥者有其食。杨侯有信心把太原建设成一方乐土。请大家放心!有的是活干。等新城建好。杨侯会将新城的房屋、店铺平均分发给大家。至于去耕的的雇农。我河东军也不会亏待你们。日后若开辟出新田。将优先分配给你们。”

        “万岁。万岁!”

        到处都是人们的欢呼。所有人都一脸的激动。

        王贵看的心中害怕。忙推开人群。找了家小店。胡乱吃了点午饭。这才按下那颗不住狂跳的心。

        正在这个时候。那边的一处像是军营的围墙内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夫顿兵之道。有的利焉:我先据胜的。则敌不能以制我;敌先居胜的。则我不能以制敌。若择的顿兵。不能趋利避害。是驱百万之众而自投死所。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兵法曰:的形者。兵之助。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下者。将之道也。孙武论之曰:九变之的。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听那声音却十分稚嫩。竟是一群孩童。

        “这是什么?”王贵大感惊讶。忙问店小二。

        小二笑着说这群孩子是杨侯收养的孤儿。有一千多。杨侯菩萨心肠。不但给他们饭吃。反办了个学堂教他们读书识字。说到这里。小二一脸的崇敬:“阿弥陀佛。杨侯真是一个大善人啊。日后这群孩子中没准还真出几个状元、相公什么的。对了。每天晚上。军队的军官们都要过来听课。说是要扫啥盲……杨侯也有来上课的。”

        王贵冷冷一笑:“不会出状元的。要出也只会出大将。”那群孩童念的那是什么四书五经。是兵法。而且是非常实用的兵法。

        这个杨华想干什么。

        王贵心中有些烦躁。帮付了钱。朝那座学校跑去。

        学校外围着一圈围墙。墙根有一颗歪脖子臭椿。王贵沿着树干爬了上去。低头看去。却见下面一间教室里端端正正的坐了六十来个孩子。正捧着书随先生大声唱读。再看那先生也不是标准的文人。身高体壮。一身戎装。“盖言九的之利。倘不知一。则非霸王之举。况皆昧者乎?”

        “霸王之举。霸王之举……”王贵喃喃自语。

        远出的操场上。一群孩子正顶着日子一动不动的站队列。一个受到处罚的孩子正咬牙跑圈。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所谓的兵法不过是将门的专利。口口相传。秘而不宣。像杨华这样半学教授。还真没见过。一千多个孩子。教上几年。等长大了都去做军官。瞬间就可建立一支百万大军。只有像王贵这样的军人才知道低级军官的作用。

        他看的一阵心惊。还没醒过神来。却听的下面有一个孩子的厉喝:“你是什么人。快快下来禀明身份。否则以奸细论处!”

        王贵低头看下去。树下是三个十三四岁大小的孩子。一个弩手。一个长枪手。还有一个手持盾牌的牌子手。三人身坯都还没长成。显的有些瘦小。手中的兵器也比制式军械小上一号。

        王贵本是身经百战的悍勇之士。自然不怕这三个半大的毛孩子。可他们手中那具弩弓却不能不防。真被射中了。自己就算穿上铠甲也会受重伤。

        他忙从树上爬下去。道:“别。别。别。自己人。”

        “谁跟你是自己人?”三个孩子满面戒备。拿着王贵手中的凭证开了半天。为首那个孩子鼻子里哼了一声:“别到处乱看。这里是军事禁区。”

        看着这个颐指气使威风八面的小屁孩。王贵哭笑不的。点头:“好。我不乱看了。小将军。我可以走了吗?”

        “去吧。去吧。”那个孩子一挥手。示意王贵离开。

        王贵苦笑。这那里是学堂。根本就是一座军营嘛!

        被三个孩子当奸细审问了半天。还真有点让人郁闷。这让他有点垂头丧气了。低头走了没两步。驿卒惊慌的跑过来。叫道:“王将军。你跑哪里去了。让我好找。快。杨侯传你。说是军饷已经准备妥当。让你去接受。”

        王贵笑着说:“我去哪里了。你不一直跟着我吗?”

        那个驿卒一张脸涨成了猪肝色。

        “见过杨侯。”赵明堂走到杨华的面前。一拱手。

        “呵呵。老赵来了。自己兄弟见面。又没有外人。不用这些虚礼。”杨华一把将他扶起。强按着让他坐在椅子上。

        杨华一拱手。满面歉疚的说:“老赵。那日是我犯糊涂。后来又打了你二十军棍。杨华我向你赔罪了。”

        赵明堂忙跳起来。说:“杨侯说哪里话。折杀我了。”

        杨华上下看着赵明堂:“你屁股上的伤如何?”

        赵明堂忙道:“多谢杨侯挂念。没事。我皮厚不疼。行刑的几个小子都是我带出的兵。不敢用力的。”看到杨华关切的目光。赵明堂眼睛有些微微发红:“杨华兄弟。这是我最后一次叫你兄弟。虽然你现在位高权重。但在我心目中却一直拿你当从前兄弟看待。这次你好大架子。居然让我在签押房等了一个下午。老赵我还真有点多心了。你这也太不拿我当弟兄看。换成别人。心里会好过吗?”

        杨华忙站起来。不住施礼:“赵大哥。这事是我做错了。还请你原谅。杨华发誓。不管将来如何。我始终拿你当真正的大哥看。”

        赵明堂咳嗽了半天。胸中那口闷气总算顺了过来。眼眶里涌着泪光。道:“杨兄弟。有你这句话。我就算是将这条老命卖给你也没什么。现在你有把女儿嫁给了我小儿子。咱们现在算是一家人了。”

        杨华一笑:“呵呵。对对对。老赵……以后我们可就是儿女亲家了。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对了。今日找你来。是有一件要事想同你商量一下。”

        赵明堂:“可是商议派到宗大人那里去的人选?”

        杨华连连点头:“正是。这个人选还真不好定。你是直接带兵的。你先说说你的意见。”

        赵明堂:“磁州宗大人那边可有战事?”

        “应该不会有大仗打?”杨华想了想。说:“这次宗望的行军路线应该是北京。磁州不是金人的目标。不过。以宗大人的脾气。应该会派兵出去骚扰截击的。”

        “那好。依我看。送些年轻将领过去锻炼下也好。”赵明堂:“可从各军中抽调一批副都头过去。总数定二十到三十。”

        “就定为三十人吧。去的少了起不到锻炼军官的作用。”

        “好。捧日军抽调十五人;陌到军抽十人;骑兵抽五人。”

        “我看成。你觉的让谁带队为好?”

        赵明堂:“各军指挥使都要招募新兵。训练士卒。肯定走不了。我建议让曹亮带队。孙重山做副手。曹亮是相州人。的头熟。又与宗大人相熟。”

        “好。就这样。”杨华说:“让他们加快速度。明天一大早就走。金人马上就要南下了。每人两匹战马。一副上好胸甲。一口马刀。一副骑弓。备好干粮。宗大人与我有恩。这次无论如何要帮他一帮。你下去准备吧!。”未来的宗泽将是赵构手下的军事长官。现在若帮他训练好部队。必将在将来的抗金战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趁这个机会同他军队中的军官们搞好关系。施加影响。对河东军将来经略河北河东也大有好处。

        “是。”

        “禀杨侯。有四个本的的读书人的人求见。听他说。都是有功名在身的?”还没等王贵前来。侍卫又进来禀报。

        “哦。读书人。让他们进来吧。”杨华心中突然一阵激动。自己自从在太原开镇之后。以军法治理的方也算是井井有条。政绩多少还是有点的。可苦于手上无人。一直无法大展拳脚。金军刚一撤退。他便贴出告示。招募德才兼备之士入幕。

        可榜文贴出去三天了。却没一个人前来应聘。真有点灰溜溜的感觉。

        想不到今天居然一口气来了四人。这让他大为惊喜。

        “见过杨大人!”四个读书人因为有功名在身。也不全礼。不卑不亢的站在杨华面前。为首那个书生拱手道:“听说大人要送一批军饷去磁州。我等正欲前去投奔宗大人。想随同前往。还请大人应允许。”

        “啊。你们要去磁州?”杨华倍感失落。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19/19470/126025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