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宋行 > 第一百九十二章 城防

第一百九十二章 城防


太原做为一座军事重镇。本身就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城防体系。

        杨华带着张孝纯和黄彦节来到北门城楼上。后面跟着关群等一大群参谋军官。这里应该是金军的主攻方向。站在城楼上。整个太原尽收眼底。依着汾河呈正方形状。

        城中也建有各式箭楼、瓮城和女墙。城墙上搭建了不少防守器械。作为上一次太原攻防战的亲历者。张知府很自然地担当起了解说员:“杨侯。黄公公。这守城器械虽然五花八门。其实归纳在一起。也不过攻击式、侦听式、抵御式、撞击砸打式、烧灼式、灭火式六大类。”

        “哦。说来听听。”杨华有些意外。他没想到张知府还颇通军事。不过这也可以理解。任何人主持太原防御八个月。就算是门外汉。也变成专家了。

        “所谓攻击式。其实就是指投石车。”张孝纯指着架在城墙上的一辆炮车。说:“就是用投石车攻击敌人的进攻部队。不过。主要目的还是打击北奴的攻城器械。”

        “对。你继续。”杨华来了兴趣。

        “至于侦听式样。主要是用来对付敌人的地道。防止他们挖地道进城。我们可在城墙根下每隔两丈挖一口井。然后在上面覆盖一口大瓮。让士兵日夜监听。一旦敌人挖地道。我们可采取水淹或反挖地道的方式反击。”

        “呵呵。这个法子好。”杨华大感佩服。这不是医院听诊器的原理吗?他野战是一把好手。可城市攻放战还是一个外行。

        “防御式器械主要是用来对付敌人投石车射击的。我们可以在城墙垛口后立一排竹排、布幔或者皮帘。这样敌人地矢石射来就会被弹性回去。”感觉到杨华鼓励的目光。张知府来了精神:“撞击砸打式器械主要是檑木和滚石。还有撑敌人云梯的秆子。如果敌人登梯。我们可用滚石砸打下去。实在不行。还可以将热水和铅汁、火油倒下去----这就是所谓的烧灼式。敌人在攻城的时候肯定会用火箭和火罐。城中还需准备大量地水囊、水袋、麻搭、唧筒等灭火。这些都要预先准备。制定出方案来。以免到时候手忙脚乱。”

        “好。张大人果然大才。杨华服了。”杨华感叹。

        张知府客气地说:“张孝纯也是久病成医。摸索出一些门道出来而已。”

        杨华:“张大人谦虚了。以后还请多多指点。杨华先谢过了。”

        张孝纯道:“杨侯客气。但有差遣。只需说话。”

        城墙上风越来越大。身边的红旗在风中呼啸张扬。两个大人说得上劲。倒将黄公公冷落到一边。

        黄彦节本就是小孩子。如何呆得住。四下乱跑。看什么都新鲜。什么都要摸上一摸。

        杨华也不在意。反正他这个监军也不过是个摆设。拉他过来也不过是装个样子。

        他忙问张孝纯城墙上的防守兵力和器械该如何配制。野战中。步兵方阵当然是越厚实紧密越好。可城墙这么长。就算把全城的人拉出来。也不一定站得满。

        张知府回答说。其实现在地城市攻坚战早过了靠人海战术蚁附攻城的年代。随着一大批新式器械的出现。战争的形态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正常情况下。守城一方。一般两米站一个士兵。这是主要地战斗人员。可城墙上不但有作战人员。还得有辅兵和民夫从旁边辅助。而这些辅助人员则要每两米两尺站一个人。

        张知府说。当初王禀将军守城时。全城的百姓都被他征召了。四成地男子被充实进军中。五成的成年女子担任器械修补、土木工程作业和运送器材。余者担任后勤杂役。

        城墙之上。每隔五十到一百米配备炮车一辆。每隔壁二十米放一捆修补器械和城墙工事的木柴。每五十米放一大堆土石。并放一锅。石头是给投石车用的炮弹。沙土是用来灭火的。而锅除了作饭。还可以烧开水熬铅汁。实际上。上次太原保卫战后期也没什么吃的东西可以下锅。

        至于其他兵器的配备。每五米存放弩、戟、连梃、斧、椎各

        听到这翻话。关群等参谋军官们都开始交头接耳起来。有地人甚至还拿出笔来开始记录。

        杨华点点头。大声对众人说:“很好。张大人这些经验都是用鲜血换来的。你们都要记下来。对了……”他又问张孝纯。“这在城墙之上作战。地方狭窄。人员纷杂。军令如何传递。各军如何配合。可有诀窍?”

        张孝纯道:“同野战一样。也是用旗号的。我们以前守太原的时候给各门都做了六面颜色、图案不一的旗帜。举苍鹰旗表示需要敢死队援助;举双兔旗。表示遭遇敌人主力。需要我军大队援助;狗旗。箭已告罄;红旗。需要硝石、火油;白旗。急需要滚石;飞羽旗。炮车、床弩不足。”

        杨华抽了口冷气。“这么麻烦……张大人这个设计好。我就照葫芦画瓢也用了。张大人。咱们也不废话了。城防一事你多留些心。再看看有什么地方不妥的。一并同我说。”

        张知府忙道:“杨侯。实际上也不需要做太多的改动。我们上次在城上弄的防御器械都还在。直接拿来用就是了。”

        “那就好。”杨华很是欣慰。心中感叹。读书人中也是有人才的。虽然他们性格懦弱。可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儒将。这个张孝纯颇有当大将的潜质。如果是我河东军地人就好了。至少可以带一个军。

        想虽这么想。杨华也知道。人家好歹也是个知府。可不是自己指使得动地。

        “啊。这城墙。这城墙……”一边。正玩得高兴的黄公公突然大叫。

        “怎么了?”杨华有些不满。众人地目光也齐刷刷地盯了过去。

        黄公公正趴在垛口上望下望去。见大家都看不过。心中有些畏惧。讷讷地说:“这城墙好象有点斜。”

        关群早就看黄公公不顺眼了。早就有心拿掉这个讨厌的监军。他不客气地说。“什么斜不斜的。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要插嘴。”

        黄公公有些委屈。眼眶里有眼泪在滚动:“就是斜。就是斜……不信你们看。”

        杨华走到垛口旁边朝下看了看。“不斜啊……不对。”

        眼前地这道城墙好象真有些斜。角度不太大。可看起来就是有些不对劲。

        他忙大喊一声。“拿根绳子过来。量一下。”

        等关群拿来一根细绳。杨华将一把刀捆在上面。慢慢地垂了下去。刚开始。刀还紧贴着城墙根子。可等放到底。绳子却悬空了。离墙根足足有一米。而且。角度也大到十度左右。

        “你们说。这城墙会不会倒下去?”杨华铁青着脸问。眼神很不好看。

        “啊!”城墙上的人都叫出声来。

        张知府一拍脑袋:“我倒忘记了。以前这里金人挖过地道。估计把地基都挖松了。”

        “这是怎么回事?”杨华忙问。

        张孝纯回答说。太原城墙墙顶宽七米。墙根厚二十米。墙顶与墙根厚度的比例严格按照一比四的比例建造。按说是非常坚固地。

        当初在建造城墙的时候。为了减轻城墙对地表的重荷。避免城墙塌陷的危险。还在城墙的两端建筑坚固地墩基。以后在墩基上交错支架多层大粗木排。把城墙对地表的压力通过木排转移到墩基上。

        不过。太原城自赵光义和潘美建设新城距今已经两百多年。这些深埋在地底地木排估计已经腐烂。再被金兵一挖。城墙下面早就被掏空了。

        “原来这样。难怪黄公公说这城墙是斜的。”杨华偷偷擦了擦汗水。笑眯眯地拍了黄公公的肩膀一把。“多谢黄公公。若不是你目光敏锐。等将来大战一起。北奴的冲车冲上几次。这一面城墙可都要垮了。你可救了满城百姓的命啊!”

        黄公公被杨华这么一拍。吓得身子一颤。他越看杨华的笑容心中越是害怕。竟不知说什么才好。

        众人也都连连说:“好险!”

        张知府满面忧愁地问:“杨侯。这该如何是好。总不可能那城墙挪到一边重新搭木排吧?”

        “当然不可能。也没那工夫。”杨华摸摸头。说:“我去找老万商量一下。看他有主意没有。”

        “那……我也去。”

        众人也不多说。忙随着杨华从城墙上下来。急冲冲地朝万千那里跑去。

        走到半路。杨华突然停了下来。一拍大腿:“我有主意了。”

        “主公可有什么妙计?”关群忙问。

        “哈哈。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杨华大笑。

        他已经有了主意。在后世。他曾经去西藏旅游过一次。途经川藏线公路。那条路地质情况复杂。塌方和泥石流是家常便饭。为了固定路基。工程技术人员采取灌浆和打横柱的办法。

        也就是说。先在路基上钻出无数个大洞。然后将水泥灌进去。等水泥一凝结。路基就变坚固了。

        现在。挖洞用操心。城墙下面已经被金人挖都到处都是甬道。到时候只需将水泥灰浆灌进去就是了。

        可现在地问题是没水泥啊!

        杨华依稀记得一点水泥的配方。不过是石灰、煤炭、黏土和石膏而已。这些东西山西有的是。他准备找万千商量一下。看能不能烧些出来。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19/19470/12602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