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国师金安(穿书) > 第一百四十章 创新科举制

第一百四十章 创新科举制


改革永远都要符合脚步,  卖的步子太大,不仅达不到效果,还可能起到反作用,  前世改革失败便已经给司马佑安敲响了警钟。

        对于急需求稳的大立朝而言,  现代的考公方式无疑是不合适的,但是离离口中的科举制度却是可以参考的。

        在原本打算施行的考核制基础上,司马佑安增添了策论一考,且变更了方式,一共三试,乡县试、州试、都试。

        都试之后去掉了面见陛下一环节,  如离离所说的状元、榜眼之类也完全不必要,司马冉泽没有耐心去见学子们。

        因岁末革职了一批官员,正需新鲜血液注入,  照以往按照九品中正制举荐方式,世家们会塞进家族中人,是以,本次科考举行时间紧凑。

        自在书院中传出消息说要举行科举考试,  学子们已经开始做准备了,  四书五经背了一轮又一轮,  策论写了一篇又一篇,  无人知道考核标准是什么,所有人摸着石头过河,  反而更能显露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在众人紧张的等待朝廷通知科考之时,  世家自然是要反对的,  但他们刚刚开了个头,  司马冉泽便轻哼一声道:“孤的决定不需要尔等反驳,  尔等若是不喜,  可以辞官,会有人喜欢孤的主意的。”

        当众打脸世家,自然要给个甜枣,由国师提议再合适不过,朝中四品以上大臣,可有一个进入博晋书院的子嗣名额,在博晋书院考核合格后,可直接授官。

        博晋书院自此更名为国子监,暂且由国师负责。

        新年过,圣旨下,全新修订《大立法》,废九品中正制,创科举考试,不管是寒门学子还是世家之子,全部要通过科考进入朝堂,一条通天路铺在众人脚下,全看自己能不能把握住机会了。

        想要最后到洛阳参加都试,便要先过乡县试,以祖籍划分,你的祖籍在哪,你便要去哪考试,所有书院学子纷纷动身,便是那无缘可以进国子监的世家子,也只能坐着马车晃晃悠悠回到族地参加考试。

        各地百姓也非常欢迎学子们,朝廷有令,科考过了的官员们,都是要回族地任命三年的,他们热情以待,只盼着这一点讨好能在未来换来更大的收益。

        京口县的二十一云斋则免费给前来参考的学子住宿,只要你拿出书院的木牌,便可一直住到考前,更引得在京口的学子感恩。

        乡县试更为注重基础,从四书五经中挑出考题,让众人默写、搭句,这不管对于从书院出身的寒门学子,还是有先生在家教导的世家之子都是非常容易通过的。

        乡县试一过,便是州试,州试只需去当地州府考试便可,给了学子半个月的动身时间,州试便要开始了。

        州府从没有来过这么多读书人,客栈悉数住满,许多家中有空房的人家也纷纷将房子租了出去,便连书肆也趁机又卖了一波朝廷邸报,带动了新的经济。

        此次考试,更为重视算学,身为一个要任命的官员,怎能不懂算学,日后如何管理府衙、官邸?百姓税收怎么处理?

        因此,三道算学题中,还特意有一道针对新《大立法》颁布的免百姓田税,抬商税,禁止各地以各种理由多收税款的题。

        此题目特别的接地气:张牛乡共一百一十二人,其中六十户有田,应缴人丁税,有十一婴孩免税,又有新搬来的一家十口从事商业,年收入百两应缴商税,所收税款应为几何?

        在书院学习过的学子们,拿过草纸便开始演算,世家公子们眉头紧蹙,他们所得到的教育便是,遇到此事,交给下人。

        因着此题被世家郎君们认为过于刁钻,出了考场还念念不忘。

        乡县试与府试一样,连考三天,每次早晨入,下午出,算学乃是最后一考,所以他们出来后精神充足,同身边好友辨得脸都红了。

        “为什么算学里还有这种题?只告诉我们六十户,我怎么知道具体人数?”

        “考完这场考试,我真的不想参加都考了,不知道都考会考什么稀奇古怪的题目!”

        “这根本不是人能算出来的题!”

        蹲守在考场附近的书肆们,提笔而书,而后快速奔回书肆将今日引起争论的算学题高悬在书肆上,并上书,能解出此题者,赠上好笔墨纸砚一套!

        本就关注着州试,这题又跟自己息息相关,百姓们眼都绿了,他们早在书肆的邸报上知道朝廷调整了税,忧心忡忡会不会是朝廷障眼法的他们,自己也在演算。

        算来算去,没有相同之人算出的两个数是一样的。

        有在书院读书的学子出了考场路过,被相熟百姓叫住,拉住他请他解一下此题,“题目中也没说村里多少人,这人头税咋算啊?”

        被众人围着,学子不好离去,好在此题会算,他娓娓道来:“题目中有言,张牛乡共一百一十二人,有十一婴孩免税,故而有一百零一人需缴纳人丁税,一人十个铜板则为一千零一十铜板。”

        百姓们拍着大腿!

        “对啊,只要减一减就行!嘿,我咋就没转过弯来,那田税咋算!”

        隐藏在百姓中间的世家子也不禁伸了耳朵来听,只听学子无奈道:“新的《大立法》免去了田税啊,题目中那句话是迷惑我们的。”

        “好家伙,我真是蠢成豚了!”

        “我一直纠结有多少人,田税咋算来着!”

        “我也是,大家都是豚!”

        “那最后的商税呢?”

        “商税取十分之一,故而应缴纳十两,至于从事商业的人口数,是不算在内的,也是障眼法,”学子叹道,“无怪乎你们算不出来,实则题目绕绕弯弯太多。”

        “哎呀!”上过扫盲班的百姓们听明白之后,脸都快皱成了团,随即便是巨大的喜悦,能够在州府出现的考题,本身就是一种讯息。

        他们真的没有田税了!人丁税也降了好多啊!

        人们拥着学子,学子百般推辞不下,收了笔墨纸砚,得到百姓们的都考鼓励,浑身血液沸腾地走了。

        他想若他真的能通过都试的话,他一定会回来的!

        作者有话说:

        我今天晚上吃了伊丽莎白瓜、荔枝还有山竹!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37974/37974090/832522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