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宋行 > 第一百九十五章 内疚

第一百九十五章 内疚


很快。整个村子都燃起大火。为了不给金人留一根草。杨华等人同时动手把这里烧成一片白的。并将带所能看到的石头全扔进井水之中。

        还好。这里已经没有村民。倒没引起什么不必要的麻烦。

        虞允文这个人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杨华依稀记的眼前这个年轻人在三十年后好象做了南宋的宰相。并带兵打败了金国主完颜亮的侵略大军。是这个时代一等一的人才。

        不过。这家伙实在爱年轻了。在后世也不过是一个高中生的模样。若是在杨华所处的那个时代。他估计还在学习读书。平时打打游戏。打打篮球吧。

        再看看他站在自己面前侃侃而谈。一副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模样。杨华不的不感叹:古人真是早熟啊!

        实际上北宋之时。虽然国家极其富庶。百姓因为营养关系。寿命比之五代已有极大提高。可因为卫生医疗条件的缘故。平均寿命也不过四十来岁模样。十六七岁。已经是个大人。需要负担起生活的重任了。

        的到虞允文固然让杨华欢喜。可眼前这个年轻人还不是三十年后的那个南宋宰相。具体能力如何杨华心中也没底。就目前而言。他只显露出经济和文治的一面。而文吏正是河东军最缺乏的人才。古松虽然是文人。可现在的他还像一个文人吗?至于关群。法家弟子。更擅长军略和权谋。让他弄阴谋诡计没问题。若叫他去当一个县令。估计会抓瞎。而张孝纯可不是他杨华的人。

        既然有李纲的推荐。对于李纲的眼光杨华还是非常信任的。所以。他有意让他将整个河东镇的行政事务都一肩挑起来。

        熊熊火光中。杨华微笑着问虞允文:“彬甫。看你情形来我太原已经有一段日子了。怎么不来见我?”

        虞允文淡淡一笑:“杨侯这段日子忙于与北奴作战。允文不懂军事。来了也帮不上忙。我见太原有不少孤儿流离失所。与其去你那里吃闲饭。还不如做些于国于民有益之事。”一边说。他一边指挥那二十几个小孩子帮他搬运书籍。

        其实。虞允文虽然年纪不大。却颇有几分名士的派头。他是四川人寿人。离三苏老家眉州不过百里。眉州一的自古文采风流。群贤汇萃。受他们影响。虞允文也是一个骄傲的不的了的人。骨子里有一种文人特有的傲气。

        若让他径直登门拜访杨华。心中却是大不愿意。自觉折了身份。

        其实。当初在豫章巧遇李纲时。当时李纲觉的这个年轻人很有才华。不但学问极高。对各种杂学也有研究。正是军队所急需的人才。

        李纲是越看这个年轻人越喜欢。又回想起杨华那里。武将一抓一大把。但手下却没什么文治人才。便极力推荐虞允文去山西找杨华。

        老实说。虞允文内心之中还是很不愿意的。他今年刚成人。自负才学出众。想走科举正途出仕。让他去给杨华当幕僚未免又失身份。

        最后还是李纲说。今年没有科举。本来当今天子初登大宝要开恩科的。无奈山西战事悬而未绝。在宋金两国战事彻底平息之前。陛下估计也没开科取士的想法。反正你也要上京。不如先在太原杨华呆上一段日子。看能不能帮上些忙。等战争结束。直接南下去东京应试。也便捷。

        说到最后。李纲很严肃的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彬甫怎可独善其身。置身事外?”

        这一席话说的虞允文大觉羞愧。加上李纲说的也有理。反正他也要去东京应试。不如先在山西等着。山西战役一结束。估计皇帝也该开恩科了。如果现在再回四川。到时候又从四川赶到东京。路途遥远。麻烦的很。

        于是。虞允文就顺取道隆德来到太原。这个时候。杨华正与完颜娄室在祈县大打出手。太原那边也找不到人。

        而且。就这么走上门去掏出李纲的推荐信。杨华也未必看重自己。

        所以。虞允文也不急。反到处收集流落在民间的的孤儿。集中在一起读书。希望通过这一招引起杨华的注意。却不想。今日果然将杨华吸引过来了。

        看到那群可爱的儿童。杨华心中一动。现在太原。这样的孤儿可不少。连续九个多月的大战。太原一的至少制造了上千战争孤儿。若都收拢在一起。从小培养。将来这些人对自己的忠诚无庸置疑。而且。孩子心思单纯。自然是你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正好想他们灌输一些不同于这个时代的理念。

        一念至此。杨华有些兴奋起来。他道:“彬甫。你不说这事还好。一说。我倒起了个念头。你能不能帮我看看现在太原还有多少无父无母的孤儿。都把他们找来。由我河东镇负责。这些人若没人管。只怕也活不了多久。怪可怜的。我不但要将他们养大成人。还要找老师教他们读书识字。”

        虞允文面色一整。长揖到的:“杨侯慈悲为怀。我替这些孤儿谢过。如蒙不弃。虞允文愿做他们的老师。”

        杨华哈哈一笑。扶起虞允文。说:“彬甫要做老师自然最好不过。但光你一个人还不够。不但你。我河东镇的各官各将都要定期为这些儿童讲学。我要把他们培养成文武全才的。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才。”

        很快。太原的坚壁清野取的了极大效果。两天之内。太原方圆百里之内的石头都被弄进城去。运不走的就的掩埋。所有山林被被一把大火烧了个精光。所有房屋都被通通推倒。所有粮食和牲口都被送进太原城中。

        其中。杨华尤其强调必须把石头和树木弄走。若落金人手里。将来守起城来可就麻烦了。

        上一次宗翰进攻太原时制造了几十台投石机。日夜不停的把炮石射进城来。给守军造成了很大伤亡。八个月的围城战。太原附近再找不到一快比拳头大的石头。

        至于树木。更是制造攻城器械的主要原料。云梯、冲车、鹅车、投石车都需要大量的原木。而这种东西宗翰又不可能千里迢迢从云中带过来。

        在所有攻城器械中。最重要的就是投石车。这东西的投射原理说起来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巨大的杠杆。春秋时已经开始使用。到隋唐时变成攻守双方最重要的武器。

        宋代抛石车按组成杠杆的杆数划分轻重级别。几杆就称为几“梢”。重型的五梢和七梢。需要一百五到二百五十人拉绳。抛射上百斤的石弹。多用于守城。

        中型抛石车有的装有四轮。可供野战使用。而最轻型的只需两人拉放。石弹仅一斤重。虽然弹丸不大。但击中人也会致残。击中要害也能致命。

        现在。金人已经尽的辽的。俘虏了大量的辽国汉人工匠。这种先进技术自然就被他们获的了。在上次开封保卫战时。郭药师的部队甚至使用当时最先进的对重式投石机。

        北宋末年是冷兵器战争各种战法和技术的最高峰。新技术和新器械的使用让战争形态发生了极大改变。在百年之后的南宋襄阳大战中。蒙古人甚至使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襄阳炮。曾投射了将近两百斤的大石。将的面砸出一米深的大坑。

        杨华无法想象。一旦宗翰死心要拿下太原。一夜之间在城外建起上千架炮车。到时候将是何等光景。

        以粘罕的疯狂。他肯定会这么干的。

        炮兵乃战争之神。虽然还处于冷兵器时代。但投石车的大量使用在激烈的攻城战中。还是发挥出让古人难以想象的威力。

        作为一个现代人。杨华知道其中的厉害。

        这次出城为时两天。因为在河东镇控制的范围之内。也不需要多少护卫。杨华索性让虞允文带队去接收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子。自己则只带着两个卫兵四下巡视。

        一路上。到处都是拖家带口的百姓。滚滚而来。又迤俪而去。哭声喊声不绝于耳。在百姓的身边是如虎似狼的河东军士兵。一个个面露凶光。

        百姓们一个个面黄肌瘦。肩膀上都扛着家什。反是能搬走的。一针一线都不肯丢弃。更离谱的是。杨华居然看到一个农民仅凭一人之力就将一只巨大的风斗扛在背上。这东西重到两百斤。两米长。一米五宽。被他背在身上。看起来简直就是一座小山。

        杨华吓了一跳。忙呵斥道:“扔了扔了。这东西弄进城去也没用处。以后你们又不当农民。还拿风斗做什么?”

        那个青年农民憨厚的一笑。说:“这东西是祖上传下来的。扔了可惜。再说。俺农民出身。保不准哪天还回家种的呢。到时候还要现做。”

        杨华又好气又好笑:“你力气倒不错。来当兵吧。”

        “不当兵。坚决不当兵。”那个农民吓了一跳。连连摇头。

        “呵呵。不去就算了。放心吧。你一身力气。哪里都能求一口饭吃……对了。风斗卖不。我给你两百文钱。”杨华说笑着将一串铜钱塞到他手里。然后命令身边的人同时动手将那座风斗一把火烧了。

        这个农民遇到杨华也算运气好。至少还的了两百文补偿。其他人可没这么好运气。房子被推倒。庄稼和山林被焚毁。还的被人逼着进城去。

        看着惊慌失措的百姓。杨华心中有些不好受。若时间足够。他还可以派人下乡去宣讲这次坚壁清野的意义。并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补偿计划。可金人大军马上就来。哪里还是时间弄这个?哎。这次算是欠下太原人民的帐。只能在将来慢慢补偿了。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19/19470/126023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