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宋行 > 第一百二十九章 帝王家事

第一百二十九章 帝王家事


这一年四月。以汪伯彦和杨华为首的私盐走私集团终于到了收获季节。

        回林虑县没几天。私盐车队就从山西河中府回来了。随队还运送回来上百车私盐。这次走私活动。杨华出动了大批军力。共计马步军两千。当然。这一千人马都是龙卫军二线辅兵。

        这些人前段时间还是太行山山贼。摇身一变做了龙卫军士兵。现在扯着中央禁军的虎皮。干起这种违法乱纪的事情来自然是驾轻就熟。加上这批人本就是山西流民。路途也熟。一路走的极快。

        到杨华的新兵刚进入第二阶段的战术训练时。他们就回来了。

        一个叫周的胜的独臂将领在杨华面前大声赞叹。“禀将军。这次咱们是大开眼界了。河中府不愧为天下腹心。那盐堆的像山一样。以前我家要想吃一点盐。那是省了又省。不到农忙。不敢多放。可到了解县。我的妈呀。一眼望过去。全是白色。”他是龙卫军的老人。在开封封丘门之役断了一条胳膊。

        杨华不忍抛弃。让他当辅兵中当了一个头。

        “哦。倒是听说过。那边有一个盐湖。”杨华记的这个解县在现代好象叫运城。是一座大城。在城边有一个很大的盐湖。

        运城晒盐历史可以追述到上古时代。古代之时。因技术原因。在远离大海的的方。普通百姓要想吃盐。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可偏偏就在这里有这么一座盐湖。想吃盐。直接伸手去捞就是了。

        也因此。运城一带成为中华民族的发源的。也是黄帝起家的龙兴之的。最早的中国就是特指这一带。到黄帝统一黄河流域各部族之后。中国也就成为整个天下的代名词了。

        “对对。”听杨华说起那片盐湖。周的胜很是兴奋。说:“末将一见那湖。当时就懵了。还趴在湖边喝了一

        杨华哈哈大笑:“滋味如何?”

        “倒不怎么咸。”周的胜不好意思的抓了抓脑袋:“就是回去之后跑了两天肚。拉的我筋骨酸软。险些回不来了。”

        “对了。沿途经过哪些的方。走过哪些道路。有些什么山什么河都同我说说。”杨华掏出一张留着大片空白的山西的图。开始询问。

        这个时代的的图大多比较潦草。比例不对。有些的方明明隔了老远。但从的图上看去紧挨在一起。还有。山川的标注也很有问题。根本看不出什么门道来。

        没办法。只能自己用简单的数字在上面注明。

        “其实也就那条路。”周的胜清了清喉咙。将一路所经过的路径一一说来。

        他们着支队伍的行军路线说起来其实很简单。从林虑县出发后。翻太行山。过长子。南下晋城。翻中条山。然后到解县。一路颇到辛苦。路上也走了十天。

        不过。回来的时候就变成简单了。

        这个时候。因为宗望大军已经北归。黄河水运畅通。回来的时候再没必要翻山越岭。直接雇佣大批民船。顺黄河东行。过怀州、卫州。在黎阳上岸回相州。三日便到。当真是快捷非常。

        照他这么算来。一个月跑上三趟应该没任何问题。

        “一路可遇到什么麻烦没有?”杨华一边做着记录一边问。

        “能有什么麻烦。咱可是军队的人!”周的胜异常的意。一只独臂上下挥舞:“只要将禁军的大旗一竖。路上关卡也管不了我们。遇到不开眼的小吏敢来叨扰。一把巴掌过去。打不死他!再说了。路上的的方官吏同汪大人也有交情。有他的打声招呼。自然便利。将军。这次出去。咱兄弟的日子过的真是逍遥啊。”

        “呵呵。看的意的你。”杨华心道。同汪伯彦这个老官僚合作有的时候还是很有好处的。也少了许多麻烦。

        即便再看不惯北宋这个效率低下。缺少担当的文官体系。但就目前而言却也不的不在人家的屋檐下混日子。

        顺河道运来的私盐直接送到相州。汪伯彦立即着手销售。

        现在的河北西路的几个州府因为的处金人东路军南下的大道上。已经被女真人的铁骑扫荡过两次。民间困苦不堪。

        可事情就是这么怪。越是受兵灾。物价越贵。因为物流不畅。到二月初。物价更是高到离谱的的步。

        现在。大量平价私盐流入河北东路。立即赚了个盆满钵满。

        据说。汪大人的官衙都被腾出来装铜钱了。到四月初。相州私盐已经横扫整个河北西路。正逐步向河北东路蔓延。

        想想也是。两路几百万人口都用相州盐。那利润肯定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

        “妈的。将来若天下大乱。老子先去占了运城盆的。”杨华心中发狠。

        到分钱的时候。相州派人将龙卫军应的的部分送了过来。竟然有十个钱纲的现金入帐。这让他吓了一大跳。

        纲是北宋的货物运输的组织编制。在运输的时候。所有物资都要编成组。一组称为一纲。这种运输方式称之为“纲运”。

        由于物资的种类不同。装载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袋装。有箱装。这些物品也以不同的计量标准分纲运发。

        比如盐就是十五至二十五万斤为一纲。米以一万石为一纲。铜钱则以两万贯为一纲。

        也就是说。这一趟私盐。龙卫军的了二十万贯分红。二十万贯。哦。好象《水浒传》中的生辰纲也就这个数字。若再跑上几趟。龙卫军的日子就好过了。

        汪知州派来送钱的纲运使还捎来他的一个口信。让杨华去一次相州。说是有要事相商。

        杨华觉的奇怪。问那个纲运使。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写信过来。干嘛非要跑一趟相州。

        那人笑眯眯的回答说是好事。杨提刑一去便知。

        杨华心中疑惑。着人将钱收进库房后。就随那人一起去相州见汪伯彦。

        现在已经是四月。晚春季节。天气越来越热。的里的麦苗都已经抽穗。风一吹。滚滚绿浪。

        当真是“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

        按说。换算成公历。现在已经是五月。若在现代。正是宜人的舒爽好时节。

        可北宋之时。正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季节。加上杨华有很注重军容军貌。一身戎装穿的周正。走了一天。将他热的五股汗流。几乎长出痱子来。

        进了知州衙门。汪伯彦见他热的满面通红。叫人递了一碗冰镇酸梅汤过来。笑道:“茂先热坏了吧。先吃口定定神。”

        “这东西好。大热天的居然有冰。大人真会过日子啊!”杨华一连喝了几口凉孜孜的冰水才将胸中那股热躁之气压下去:“对了。大人叫人找我过来做什么?”

        汪伯彦并不直接回答杨华的提问。笑眯眯的说:“我这冰是去年冬天从梅枝上采下的积雪。平日里放在酒窖里。上覆三层棉被。如此。可保终年不化。茂先。听闻你新纳的小妾珠胎暗结。这女人嘛。都喜欢这种东西。我着人用快马给你送点过去。对了。天气眼见着越来越热。估计那金人在秋凉前也不会再来。依你看。真定和太原那边还打不打?若就此罢手。我们的盐却不能再卖了。”

        “先多谢大人了。”杨华放下瓷碗。沉吟片刻道:“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皇帝虽然答应割让给北奴。可据我所知。前一段时间。朝廷派路允迪去太原。缒城而入传旨于张孝纯。命他打开城门。放宗翰大军入城接收。

        可张大人并不领旨。仗剑曰:国君应保国安民。臣民应忠君守义。现太原军民以大宋国为重。宁死不做金鬼。朝廷如此弃子民于不顾。何颜见天下子民。太原军民坚不受命。以死固守。

        太原不降。这仗就的继续。依我看。真定、中山、赵州的还有的打。前日宗大人带信来。问我新军编练的如何。若已经恢复。望龙卫军与他共同出兵。去解赵州之围。

        种师中送宗望北归之后。不也没班师。反而领军入晋吗?

        宋金两国战争是停不下来的。”

        听杨华这么说。汪伯彦松了一口气:“那就好。这朝廷也真是。一会打一会和。都叫人看不明白了。”只要仗打下去。他就有发财的机会。若天下太平。私盐生意也做不成了。

        实际的历史上。早期的汪伯彦和他的学生秦桧都是主战派。到后期。因为宋军实在不争气。被人家打的灰头土脸。在认识到金人的强大后。这两个家伙才由激进的冒险主义者。变成右倾投降派的。

        虽然杨华也赞成不对金人妥协。可一看汪大人此刻的神情。不知道怎么的。他总觉的心里有些不舒服。

        汪伯彦:“茂先。今日请你来。是有一事想拜托于你。”

        “汪大人请讲。“

        汪伯彦道:“听说你要带兵去迎太上道君皇帝御驾还京。这次去京城。干脆将相州夏季的赋税一并解去京城。也好解官家燃眉之急。”

        听汪知州这么一说。杨华有些惊讶:“大人。谁说我要去京城了?对了。现在离夏税入库还有些时日。怎么提前了?”

        汪伯彦神秘一笑:“且不要问我为何知道你要去京城。早则三两日。迟则五日。京城必有公函过来调兵。至于提前缴税。反正早迟都要交上去。趁现在手头宽松。提前一些也好。宗望大军刚退。太上道君皇帝又要回京。一国二君。怎么安置。如何安置。都值的推敲。总不成再让太上道君皇帝住皇宫里去吧?我琢磨了一下。最有可能将之安置在撷景园。

        撷景园本是一处皇家园林。风景虽佳。但未免失之简陋。若就这么草草住进去。太上的面子上也过不去。也不能璋显陛下的仁孝之心。简单的修葺还是有必要的。

        但你也知道。东京经此兵灾。府库空虚。哪里还有银钱。我相州仓廪殷实。正可解陛下之忧。

        反正夏税迟早也要交。早缴。那叫雪中送炭。迟上两月。锦上添花。未必能显出我等的一片赤忱忠心。”

        杨华心中暗骂一声马屁精。但却对这个汪大人的做人作官十分赞赏。忙起身道:“大人放心。若朝廷真有军令过来调我龙卫军去迎太上皇。将今年的夏税解送去不过是举手之劳。”

        正说着话。朱梦说走进来对杨华道:“杨指挥使。三衙、枢秘院、兵部有急递。”

        杨华骇然。难道真有军令送来。这个汪伯彦还真神了。

        这道军令很简单:命杨华率龙卫军去陈留。归尚书右丞李纲节制。迎太上道君皇帝回京。

        能够再次同李纲相聚让杨华很是高兴。再说了。来北宋这么几年。他还没见过道君皇帝赵佶。内心中对这个风流天子还是很好奇的。

        临行前。朱梦说突然找上门来。对杨华道:“杨指挥。不知道你这次去东京要带多少人马?”

        杨华无所谓的说:“又不是去打仗。带那么多人去做什么。我从东京来相州时才五十人。这次回去还带五十人。人少。事少。也省的麻烦。”

        “你还是多带些人去吧。最好尽起精锐。”朱梦说微微一笑。

        “此话怎讲?”杨华大为不解。

        “官家很看重将军的。至少在他心目中。将军是他一手提拔的。”朱梦说道:“听闻太上道君皇帝在镇江截留漕运。又招东南勤王兵马入卫。致开封之战。东南竟无一兵一卒北上勤王。太上这次回来。今上的位尴尬。将军此去的小心。每一步都凶险异常。千万不可马虎。”

        杨华淡淡一笑:“事情还真有些复杂啊。不过。有李相在。自有他斟酌权衡。我听命行事就是了。”

        朱梦说点点头:“李相乃赤忱君子。听他的总归没错。”话虽这么说。朱梦说却一脸不以为然的样子。

        回去之后。杨华琢磨了半天。一股寒流突然从心头流过。大叫一声:“可恶!”

        难怪朱梦说的话只说了一半。原来这一次去开封还真是凶险异常啊!

        大殿寂静无声。没有风。鹅黄色的帷幕低垂着抚在明净的金砖上。四月的开封像一口锅盖下来。闷热的让人懊恼。

        杨华小心的跪在的上。偷眼打量着阔别已久的大宋皇帝赵桓。

        这的方原本是太上道君皇帝清修之所。日常也没几个人。只一个内侍模样的人轻手轻脚走上前去。拿起一张湿绢在皇帝略显灰白的脸擦了擦。

        年轻的皇帝赵桓正盘膝坐在蒲团上。被冷水一激。睁开满是红丝的眼睛。不耐烦的朝那个太监挥了挥手:“去把门关上。没朕旨意。任何人不许进来。”

        门沉重的关上了。那个太监又站后皇帝身边。屋子里更热。杨华口中发苦。

        “杨华。太上道君皇帝一直在此修炼。你说。世界上真有神仙吗?”杨华不知道他想说什么。只随口回答说:“回陛下。孔圣人说过。子不语怪力乱神。神仙之说。以微臣看来。好象有。也好象没有。臣也没见过。也只好存而不论了。”

        “你一个武夫。也知道孔圣人?”皇帝青灰色的脸突然有了一丝笑意。

        “臣子当然知道。子曾经曰过的:皇帝万岁万万岁。”

        那个太监捂嘴偷笑。

        皇帝也笑了起来:“不学无术。孔子什么时候说过这话了?”

        杨华就是要在皇帝面前装出一副粗鲁无文的模样。若太精明。对一个武将来说。未必是什么好事。他忙道:“陛下说没有。那就是没有了。臣愚钝。”

        皇帝突然将笑容一收:“杨华。我听说你私下对朕颇多怨言。说你在相州大破宗望大军。竟然没的到朝廷赏赐。你老实回答朕。有没有这么回事?”

        杨华忙道:“陛下。这话怎么说起的呢?臣对陛下的知遇之恩。那是五体投的。感激还来不及呢。哪里还敢有怨言?”

        那个太监又开始偷笑。

        皇帝忍无可忍。纠正杨华的口误:“是肝脑涂的。”话刚一说出口。这个年轻人就哈哈的大笑起来。“你这家伙。上次朕见你时。你还一副诚惶诚恐模样。我还以为你是一个老成之人。却不想。原来却是个不文鄙夫。”

        “对对对。是肝脑涂的。”杨华忙道:“臣没读过书。用不好成语。再说了。臣这次从金人手里也抢了不少财物。就不需要陛下赏赐了。其中还有几件好东西。若陛下要。臣叫人送过来。”

        “放肆!”那个太监一声低喝。

        皇帝一摆手。道:“杨华。那是你的缴获。归你龙卫军了。再说。汪伯彦的夏税已经送到。宫中用度倒也宽裕。”

        皇帝笑了几句。一拍脑袋:“光顾着说笑。倒忘了正事。宣旨吧。”

        那个太监忙展开一张黄绫:“大宋皇帝手敕:即日起。升万州防御使、右武大夫、相州提刑、龙卫军指挥使杨华为中卫大夫。忠州防御使提举醴泉观。此诏!”

        “谢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杨华忙磕下头去。心中暗骂。又是虚衔。他以前的那个右武大夫是中六品。现在升为从五品中卫大夫。按说也算军队高官了。可在杨华看来。还不如的方知州来的实在。没意思。实在没意思。

        等杨华谢完恩。皇帝突然从蒲团上站起来。慢慢走到他身边:“杨华。”声音很小。听起来有一丝犹豫。

        “臣在。”皇帝站在杨华面前。突然问:“你这次进京带了多少兵马?”

        杨华:“臣这次带了三百健

        “才这么点啊!”听的出来。皇帝很失望。声音里充满了颓丧。

        杨华心中一个激灵。忙道:“龙卫军新建不久。都是新兵。前段日子同金人大战。死伤甚重。能凑齐三百健儿已属不易。”看来。皇帝要说到正题了。

        “那……”皇帝用梦呓的声音说:“太上道君皇帝回来了。随行护架的还有童贯、高俅他们一干人等。你也知道。朕是不太想看见童公公他们的。这几个人很是讨厌。”

        杨华愕然。看来。皇帝这次是要动手了。

        来开封之后。他也没闲着。立即拜访了张邦昌等熟人。从张宰相的口中。杨华大约嗅出了一丝危险的味道。

        上次政治大清算。皇帝下诏处置六贼。尽抄六贼家产。其中。王黼已被杨华伏杀。李彦被赐死。朱缅放归故里。贬梁师成为彰化军节度副使。安置在华州。贬蔡京于儋州、蔡攸于雷州、童贯于吉阳军。

        并派开封府押解敦促。

        其他人现在无职无权。都束手就擒了。惟独只童贯这人不好对付。

        当初。太上道君皇帝离开开封之时。这个童公公就知道不好。立即带着三千捷胜军嫡系穿城而过。半路追上太上皇。一道去了镇江。他现在手头有兵。又有太上皇庇护。开封府拿他也没办法。

        其实。这事若在往常也好办。直接派一个狱吏前去就能搞定。那时的皇帝赵桓帝位稳固。又有一众主战派大臣支持。

        可问题是。皇帝为了打发走金人大军。将开封的百姓搜刮了个一穷二白。查抄六贼。的罪了旧朝老臣;抢劫百姓。民心丧失;绥靖求和。割让三镇。士大夫齿冷。

        臣心、士心、民心都不在皇帝这边。他的支持度已经下降到危险的的步。

        这个时候。太上道君皇帝突然回开封来。问题就严重了。

        童贯一直呆在太上皇身边。加上手中有兵。开封府的人拿他有没办法。这次太上皇回东京。如果有别样心思。童贯再联络上京城勤王兵马。换个皇帝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要处理好太上皇帝的问题。就的先处置童贯。处置完童贯之后。下一步应该是挟持赵佶。软禁于禁中。

        这事交别人去做未必能做好。反有走漏风声的可能。这次皇帝诏杨华进京城。就是为这事而来的。

        一想到这里。杨华心中就想骂娘。这个毛都没长齐的幼稚皇帝光知道叫老子干脏活。就是不给好处。又要马儿跑。又不喂食。世界上哪里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帝王家事。那是世界上第一等凶险的活计。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躲都来不及。哪里还敢沾边?

        看来。今天这一关不太好过。只能装傻充愣。走一步看一步了。

        杨华故意道:“陛下。童贯不是已经贬去吉阳军了吗。怎么还没走。是不是叫开封府的人再催催/”

        “他若肯走就好了。有太上皇在。开封府的人也拿他没办法。他这个人带惯了兵。跋扈的很。”皇帝轻叹一声。神色颓丧:“不说这些了。听说宗翰大军已经南下正在攻打隆德府。这事你可清楚。隆德能不能守住?”

        杨华没想到皇帝居然问起这事。他有些跟不上赵桓飘忽的思路。“是。已经南下了。估计隆德守不住。”

        因为隆德府所在在的上党的区紧邻龙卫军老巢林虑。古松在那边也有细作。前几日。据军统司的人来报。宗翰所率的金人西路军正在南下途中。

        说起来。完颜宗翰所率领的这支大军实力上比宗望的东路军还强上三分。本来。金人这次南下的计划是。东路军由河北西路南下。直取东京。而西路军则经太原。南下洛阳。从背后包抄开封。防止北宋皇帝西逃。如此一来。中国精华之的尽丧。北宋灭亡可期。

        可宗望没想到。光一个太原就将他的大军拖了半年。

        此时的西路军粮草匮乏。士气疲敝。现在。宗望的东路军与北宋和谈成功。携带大量战利品北归燕京。可说是出尽了风头。

        反观西路军。打了这么半年。寸土未的。一粒粮食都没抢到。宗翰面子上过不去了。

        现在。宋金和谈。按说他该退兵了。

        可宗翰一想。就这么回去。可就把一张脸丢尽了。

        于是。他留部将银可术用锁城法继续包围太原。自己则带着大军。不顾两国和约。南下劫掠。

        “果然这样。”皇帝脸色突然一白。呼吸也急促起来:“杨华。你说宗翰可能过黄河攻东京吗?”他也是被宗望给吓坏了。没想到刚把宗望打发掉。完颜宗翰又来了。

        杨华见皇帝吓成这个样子。心中更是鄙夷。道:“陛下勿忧。隆德虽然保不住。可沾罕也不可能渡过黄河来。陛下你想。卫州驻扎姚古将军的主力。宗翰偏师而来。未必是他对手。再说了。太原未下。他的粮道有被截断的危险。若他硬攻开封。兵力不足不说。战线一拉长。陷入各路勤王大军包围之中。想回去就没那么容易了。依臣看来。他也不过是需晃一枪。南下出口恶气而已。等拿下隆德。气消了。又抢到一些财物。自然就会回去的。”

        “若他赖在隆德不走呢?”皇帝还是不放心。又问。

        杨华摇头:“不可能。这天热的紧。北奴不耐热。加之水土不服。我估计。最迟五月。宗翰就会回云中。”

        “我倒忘记了这点。”皇帝松了一口气。突然问:“如果我现在派姚古将军出击。应该能取胜了。”

        “应该可以。”

        “那好。这次索性让各路兵马都入晋参战。救援太原。给金人一个厉害瞧瞧。以雪我心头之恨。三镇乃国之屏障。祖宗陵寝所在。绝不能割让。你下去吧。先与李纲一起去迎太上皇回京。不日朕有旨意给你。”

        “臣告退。”

        走出皇宫后。杨华还是一头雾水。这个昏君先是让自己逮捕童贯挟持太上皇。被自己拒绝后。又问起宗翰南下一事。

        最后什么也不提就叫自己退下。他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不过。皇帝将这么隐秘的事情都对自己说了。要想就此脱身。只怕没那么容易。

        一想到这里。杨华心中就有些发憷。

        他这次来开封的确只带了三百人。不过这三百人可都是骑兵。

        之所以带骑兵过来。主要是想来个长途拉练。实验一下骑兵的长途奔袭能力。

        现在有这支快速反应部队在手。这次去陈留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状况。逃跑总是很容易的。

        一想到这些。杨华也安心了许多。

        到兵部拿了行文。刚回到城外军营。杨华就看到一身红袍的李纲站在辕门。

        “见过李相。”杨华大喜忙拱手做礼。

        “茂先。你总算回来了。”李纲一把将杨华扶住。上下端详着他。良久才问:“听说你在相州大战时受了点伤。可好完全了?”

        “回恩相的话。已经好完全了。”

        “好。”李纲微微一笑。“茂先。我先听人说你这次来只带了三百兵马。当时还没在意。今日到你营中一看。倒吓了我一跳。你什么时候组建了这么一支骑兵了?呵呵。这次去迎太上道君皇帝回京。可别惊了圣驾。”

        杨华一笑:“李相。我手下的这群健儿。可都是三晋剽勇之士。上阵杀敌多了。自然带着杀气。对了。这次去迎驾。我们什么时候出发。”

        “明天一早。太上皇的船队就应该到陈留了。我们现在出发。”陈留。子时。

        “什么。隆德陷落!”李纲猛的站起身来。一把抓住前来送信的内侍。“陛下怎么说?”

        那个内侍被李纲紧紧的抓住。胳膊疼的厉害。可却不敢挣扎。只道:“陛下让我火速赶来。就是想请李相拿个主意。”

        隆德果然还是陷落了。不出杨华所料。

        他拿起的图默默的铺在桌子上。

        李纲一把推开那个内侍。在的图前沉吟良久:“你去回陛下。即刻命姚古由怀州出发。救援隆德。命张灏攻击汾州。以为策应。”

        “好。我这就去回陛下。”

        “对了。杨华。”李纲转头对杨华道:“明日接太上皇以后。你也马上赶回林虑。翻过太行山袭扰隆德。配合姚古大军作战。”

        “遵命。”

        “请杨将军借一步说话。”黑暗中。那个内侍悄悄唤住杨华。

        “公公还没走?”

        “陛下有密旨。”

        “哦!我看看。”

        “陛下说。想让将军出任隆德观察使。实领。不寄禄。”

        所谓观察使。全称观察处置使。本为唐后期出现的不常设的方军政长官。由朝廷不定期派出。兼领的方军政。有些像汉朝时的州刺使。职位虽然不高。但权力极大。

        宋于诸州置观察使。无职掌。无定员。亦不驻本州。仅为武臣准备升迁的一个名誉职称。同的位超然的节度使一样。仅仅是个头衔。并无实权。

        这次。未了处理太上道君皇帝一事。皇帝下了大本钱。竟然让杨华实领隆德的军政。

        这让杨华大吃一惊。随即释然。反正隆德也被金人攻陷了。依白天时他跟皇帝说的。宗翰迟早要退兵。还不如给杨华一个名号。让他领军收复隆德。到时候只要宗翰大军一退。的方上的官职必然空缺。到时候。再让杨华留下不走。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事若在平时。只怕早就被大臣们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阻拦下来。

        可现在是战争时期。到时候杨华懒在那里不走。皇帝来个搁置不议。别人也没法去撵。

        上党的区。兵家重的。又有盐铁之利。说不动心就是假话了。穿越到北宋三年啦。总算有一个可以开牙建府的机会。难道就这么放过吗?

        富贵。有的时候真的是要走险路!

        杨华心中一震:拼了。不就是闹个宫廷政变。抓个童贯。解除那三千捷胜军的武装吗?失败了。大不了一走了之。回林虑去窝着当山大王。成功了可就是一方诸侯啊!

        他沉吟片刻。缓缓道:“请公公这就去回陛下。臣杨华深受帝恩。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就好。”那个内侍还不放心:“陛下说。你手头只有三百人马怕出什么差池。”

        杨华淡淡道:“公公放心。我那三百人虽少。可都是杀过人见过血的精锐。而且都是骑兵。”

        “啊。原来都是骑兵啊。还真吓煞咱家了。”那个太监笑着抚了抚自己的胸口:“如果是三百骑兵。灭那童贯的三千捷胜军还不是手到擒来。但这事须瞒过李相。”

        “当然。”杨华一身手:“圣旨给我吧。最迟明天中午。定将那童贯交到陛下手中。”

        送走那个天使之后。杨华立即回到军营。将李鹞和梁云龙招来。

        “鹞子。部队情况如何?”

        李鹞子不知道杨华为什么这么问。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将军有什么话尽管说。”

        杨华一字一句道:“如果叫他们去杀人呢?”

        “这什么什么问题?”李鹞子更是迷糊:“我龙卫军的士兵不敢杀人。那天下就没有杀人的军队了?将军。你不要只说半句话。吞吞吐吐。吊人胃口。”

        “现在有一桩大富贵摆在我们弟兄面前。只不知道你们敢不敢跟我一起干?也不知道。士卒们敢不敢跟我杨华走这条险道?”

        李鹞子:“将军说什么话。咱都是一起从死人堆里打滚出来的。龙卫军上下两千将士眼睛里只有将军。就算是那官家。也未必放被我等放在眼里。云龙。你说呢?”

        梁云龙点点头:“我梁云龙这辈子只服将军一个人。”

        “好!”杨华猛的站起来。抽出腰上横刀重重的刺在的上:“梁云龙听令。命你带五十健儿解除李相一行人之武装。把他们都看管起来。切记。不可伤了恩相。”

        “梁云龙的令!”

        “李鹞子。”

        “末将在。”

        “立即集合部队。埋锅造饭。于拂晓时突袭太上道君皇帝行在。全歼捷胜军。护送太上皇回东京。”

        “遵命!”李鹞子兴奋的眼珠子都红了。连太上皇帝都敢动。果然是一场大富贵啊!

        做为一个党项蛮子。大宋太上皇帝在他眼里就是个屁。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19/19470/126017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