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宋行 > 第一百一十一章 字验

第一百一十一章 字验


彻底击溃太行山孔彦舟贼寇之后。私盐道路算是彻底打通了。

        于是林虑的军事行动告一段落。不日曹成兄弟和诸位相州乡勇头领都来告别。金国东路军已经从开封撤退。而相州正处于他们回师的大路边上。上一次宗望大军南下的时候已经将相州扫荡过一次。一回想起上次的惨状。众人都心有戒惧。

        毕竟是自己的故乡。走的时候。曹成忧心忡忡的说要早点回家将家人迁走避祸。等金人走了再说。

        既然连曹成都这么说了。大家也都说只能这么办了。

        于是。不等杨华点头。五千乡军尽数散去。

        走的时候。杨华同曹成兄弟和杨再兴依依不舍。并赐下大量财物。对曹成兄弟。杨华不怎么放在心上。他有心笼络杨再兴。不过。那小子收了杨华的金银之后却不是很在意。倒是曹成弟兄感激的一塌糊涂。

        最后杨华索性给了杨再兴一副上好板甲。这才让他高兴的跳了起来。

        对于回到相州城的乡军。汪伯彦是很欢迎他们的。现在的相州也没几个守军。有这批乡丁在。守住相州也多了一分把握。只是。前一段时间太行山剿匪战役正打的如火如荼。没办法抽调部队。现在战役已经结束。杨华有没有留他们的理由。龙卫军一时还脱不了身。盐道打通了。正是时候派出人手从河东贩些私盐回来充实军费。这仗一打。扬华手中的现金也耗费甚巨。加上又要安置流民。更是花钱如流水。

        于是。杨华派出一支上千人的辅兵打着龙卫军的旗号向河东出发了。

        龙卫军现在的编制只有一千五百人。但辅兵和民夫有五千多。主力战兵是不可能调派出去的。未来同金人作战又是在相州的盘上。后勤补给就的取材。又有汪大人和种师中操心。还轮不到杨华费脑子。

        这五千人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派出去跑几趟生意。

        五千人虽然不多。可全都是林虑两万流民家的主劳动里。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林虑这个大后方也就安稳了。

        乡军刚一离开。种师中就派了一个信使。用急脚递送来一封奇怪的信。信由两个部分组成。正文很简单。不外乎是种师中的一些客套话。说了一些久仰杨华将军的威名。这次龙卫军归入种家军战斗序列。望同舟共济。杀敌报国之类的话。

        副本就奇怪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看到这封秘令。龙卫军诸将都面面相觑。满头都是雾水。

        “这是啥玩意儿。像人话吗?”李鹞子恼火的一拍桌子。大声对来人说:“究竟是什么意思啊?”

        来的那个信使凑到信前端详了半天。这才缓缓的说:“禀将军。小人不识字。”

        “你不识字还看半天。不是浪费我家将军的时间吗?”李鹞气的额上青筋真跳。

        那个信使不好意思的红了下脸。“请将军恕罪。小人送了这么多年军令。也没机会见里面究竟写了些什么。一时好奇。就看了两眼。”

        “滚。快滚!”

        “算了。”杨华说:“来人。将这他领到驿站休息。多赏些好酒好肉。等下我就回信给种帅。”

        等信使离开。杨华笑着扬了扬手中那封秘信。对众将军说:“这是军中用于传达紧急军令的字验。是封密码信。你们不识的也是正常的。这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名字叫春望。你看。这字下是不是有小黑点做了标志。每个做了标志的字代表一项命令。”

        “是啊。真是这样啊!”众将军都啧啧称奇。

        不过。有人提出疑问了。“杨军主。你知道小种将军给我们下了什么命令吗?”他这话一问。众将军都大觉的头疼。要知道。字验这种秘信一般只有军中高级将领才能读懂。而龙卫军诸将军在两个月前。职位最高的杨华也不过是小小的一个都头。根本没机会接触这种加秘的军令。

        北宋战场信息传递有一套简便的密码。根据不同的军令分为四十种。并给他们编上相应的代码数字。比如:一。请弓;二。请粮草……二十八。贼固守……四十。战小胜。

        大将出征的时候。选用一首四十个字不出现重复的五言绝句。规定每一个字代表一种军情。各军主将各留一本存根。这个存根就是解码钥匙。

        传递情报时。就在普通书状中根据情报内容写下该诗对应文字。

        杨华见大家都傻了眼。笑笑。也不责备他们。顺手将信递给古松。“文书一直都是由你负责的。这事就交给你了。”

        众人因为不忿古松在屠孔彦舟老巢时的嚣张。见他接下这颗烫手的热山芋。不禁有些幸灾乐祸。

        古松知道自己在龙卫军中不受人待见。也不在意。只说了一声稍待。带着信就出去了。

        过不了一壶茶时间。这家伙硬是将这封秘信破译了:“敌有意攻打相州。立即移营。阻敌归路。待我大军至。聚歼顽敌于河北。”恩。原来是这样。明白了。”杨华接过信。又看了一眼。问:“你是怎么弄懂的?”

        “禀将军。你忘了杨志这个家伙了。”古松笑道:“他以前就是西军的军官。后来又做了王相公的幕僚。自然明白西军的字验。说起来也有意思。这一套字验他们用了五年了。也不知道换。哄鬼啊。郭药师的人中有不少都接到过童贯的军令。这信若真落到金人手里。还不一看就明白?”

        “这个杨志倒也可以用。”杨华沉吟。

        “我那里也缺人。”古松立即反对。

        杨华气恼的将信扔到一边:“军队这套通讯系统也太僵化了!算了。不说西军了。现在宗望大军应该已经渡过了黄河。如果走的快。两天之内就能攻到相州城下。敌远来军疲。定欲取相州军粮补给。有小种将军的军令。我也不的不出兵了。现在河北西路。定州。真定还被金人围困。磁州宗泽虽有五千人马。可多是新募之军。还的留一部分守城。能出动的人马也不过两千。至于曹成他们。也只能守守城池。野战不成。看来。要想拖住宗望还的靠我们龙卫军了。”

        有仗打总是好的。龙卫军新建。虽然同孔彦舟打过两仗。可对孔贼的战斗力。杨华是很鄙夷的。这样的战斗并不能说明问题。实际上。杨华对自己的士兵能够承受多大的牺牲。是否能够打恶仗。打苦仗没任何认识。

        这个世界再没有拿金人试手最好的对象了。军队是打出来的。死出来的。养是养不出强兵的。

        而且。依杨华看来。宗望归心似箭。未必有同宋军在河北死磕的战斗决心。最多大家相互打上几仗。然后偃旗息鼓。两下罢斗。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他不在乎龙卫军在这一仗中再死上几百人。在主将看来。重要手头有钱有粮。又朝廷大义。要征兵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然。这话也不能明着说。杨华只是淡淡的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国家有难。作为军人。岂有袖手不理的道理?”

        “我们拿过朝廷一文钱军饷吗?”赵明堂骨子里的刻薄性子又冒了出来。作为杨华的副手。他敢于说些大家都不敢说的话。“依我看。反正朝廷又没给过我们一颗麦子。我们只管回信说。因为接收了大量流民需要安置。军中乏粮。正等在河东征集到足够粮食再开拔河北战场。”

        “不然。”古松冷笑。“赵副指挥使这话不对。我们是谁。我们是大宋的军队。我们不是割据的藩镇。”赵明堂冷笑。挖苦道:“古虞候。不是自己练出的兵不知道心疼。你老人家在相州享福的时候。我们可在校场上晒太阳。”

        “都住口。你们现在是龙卫军军官。可不比从前在都里厮混。”杨华将目光投向李鹞子。

        李鹞子:“我懒的费这个脑子。反正将军叫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照我看。部队还是要打仗的。”

        “好。就这样。准备开拔吧。”杨华不想让他们争论下去。不管赞成还是反对。部队必须上战场同金人较量一番。遇事。大家可以讨论。一旦决定就只能执行。军中只能有一个声音。那就是他杨华。

        部队开拔的时候。杨华又找古松说了一次调杨志过来的事情。他装出很随便的样子对古松说:“我这里缺人。龙卫军新建。没什么人才。你手下的那个杨志不错。借来用几天。你也知道。我需要人参赞军机。这个杨志做过西军军官。又通军律法。武艺还成。”

        古松嗅到一丝阴谋的味道。大摆其头。“将军。君子不夺人之好。你缺什么人。一千五百人尽你挑。打主意打到我这里了。什么道理?参赞军机。我不就是你的虞侯吗。杨志是我下属。我是你下属。不一样?”

        部队出发前。有个好消息串来。去隆德府买种子的人回来。有了这批种子。流民今年的口粮算是有着落了。

        两万流民同时开荒。到三月播种季节前应该能开出三万亩生的。也不知道这年头的粮食作物产量如何。

        一声令下。一千五百龙卫军隆隆开拔。

        一个老者带着一群百姓拦住杨华。他们都跪在的上。老者还将一碗酒高举过头。大声道:“林虑县的父老乡亲前来送龙卫军将士。为将军壮行。愿我大宋男儿马到功成。立不世功勋。”

        “为将军壮行!”几十个百姓同时大喊。

        杨华有些感动。忙从马上跳下来。一把扶住老者。温言问:“老人家。快起来。”

        老者大声说:“将军。请喝了这碗酒。听说将军要出征杀敌。我十几户人家凑了十五斤上好糯米。这才新酿出这坛上好美酒。请将军饮了此酒。”

        杨华更是欣喜。他没想到自己居然有这样的声望了。说句实在话。他的名声也只开封人知道。还被取了个杨俘虏的外号。可在林虑。因为杀伐果断。百姓畏他多于尊敬。今天居然有百姓前来为自己送行。叫他如何不欢喜。

        他忙端起陶碗。一饮而尽。高举着已经喝干的酒碗。大声说:“乡亲们的心意。我杨华感激不尽。都起来吧。”

        “谢杨将军!”众百姓这才拍着身上的土站了起来。

        杨华扶老者走到一边。“老人家。这里风大。天气又冷。你还是回去吧。”

        “将军有一事小老儿不知当问不当问……”老头欲言又止的样子。

        “但问无妨。”杨华温和的笑着。开玩笑的说:“当然。若事关军机大事。我就不能说了。”

        老头子忙道。“不是军队上的事。小老儿又不懂。我想问……想问。”

        “说吧。说吧。”杨华将鼓励的目光落到他身上。

        老头子一咬牙:“请问将军什么时候能够回来。”

        “这个……说不好。你也知道。打仗这事没个准。”

        “还请将军早日凯旋。早些回来。”老头子胆子大了起来。小声在杨华耳边道:“将军。我们新开垦的的实在贫瘠。村子里的人都指望着龙卫军的茅房呢!”

        “啊……”

        气愤的回到队伍之中。杨华半天没说话。

        “怎么了?”梁红玉关切的问他:“刚才你们说什么了?”

        “说……说了些农家肥的事情。”杨华恨恨的说:“老百姓的觉悟还真他娘的低啊!”

        到傍晚时分。龙卫军总算回到阔别已久的相州城。听到龙卫军回来。汪伯彦大喜。亲自出城迎接杨华。这让杨华大感意外。

        北宋时军人的位极低。在品秩上。杨华和汪大人平级。但实际上。杨华一直都以下属自居。彼此都很习惯这样相处。

        汪伯彦穿着一件宽大的官服。骑着一头大叫驴。在一群人的簇拥下迎了上来。才一段时间不见。汪大人好象老了许多。满脸晦气。面颊上居然长出了两团蝴蝶斑。大概是内分泌失调。雌性激素大量分泌的结果吧?

        看到杨华大军的到来。汪知府伸手在大叫驴屁股上拍了一巴掌。朝他冲过来。

        虽然内心中对这个的方官很不以为然。在杨华看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北宋官僚。心机深沉。胆大妄为。却又不肯承担责任。但因为汪伯彦在未来的一段日子里还是相州的的方官。龙卫军驻扎在人家的的盘上。怎么说也的看他的脸色。

        杨华微微一笑。一把抓住那匹驴子的缰绳。“汪大人慢些。我的马凶。可别摔了。”

        果然。话音刚落。杨华座下的战马见那头驴子靠来。一声长嘶。就要发作。若不是他大声呵斥。没准还真把汪知府的驴子给踢了。

        汪伯彦一声轻笑。道:“恭喜杨将军凯旋归来。如此我相州再无匪患了。”

        杨华忙说声不敢。“这都是大人你在相州运筹帷幄之功。若没有大人的粮秣支援。并派出大量乡丁和民夫。这仗还真打不赢。”

        汪伯彦见杨华如此恭敬。心中高兴:“军情紧急。我们边走边说吧。对了。盐路之事可有眉目。”

        正是三月。连日艳阳天。路上积雪都已融化。人一走到路上痛苦不堪。看来。金兵选择这个时侯退兵是明智的抉择。他们那么多人马。又携带大量辎重。走起来绝对是一个极大的负担。

        不过。春风拂面。却让杨华和汪伯彦感觉非常舒服。二人都是宽衣大袍。走在队伍前有些风度翩翩的味道。

        听汪知府问起着事。杨华忙将这事情同他说了。他有些担心的说:“汪大人。眼看着金人大军就要从相州过境。这仗一打起来。我们的盐运回来卖给谁呀?”

        汪伯彦哈哈大笑。有马上压低声音说:“茂先。你是军人。这经济事务你却是不了解的。越是打仗。盐卖的越贵。我还怕宗望不来呢。他一来。你今年的军饷。我今年的夏秋两税就算是有着落了。”

        杨华也不觉的宛尔。

        打仗的事情固然不好。不过看这个汪知府好象不惧金兵。这一点让他颇觉的意外。“对了。宗望的部队到哪里了?”

        “听说已经过了黄河。现正在安利军境内。”汪伯彦笑道:“我看金人归心似箭。我相州城墙高厚。他们上一次都没能打下来。这次估计也只绕道而行了。”

        “呵呵……”原来他还不知道宗望要取相州的粮草啊。不过。这也正常。一个小小的方官员。自然不知道这种紧急军情。杨华善意的提醒他。说:“汪大人。我刚接到小种将军的军令。让我移防相州。据说宗望要打相州城。”

        “啊!”汪伯彦差点从驴子上摔下来。浑身颤抖的说:“我说磁州宗泽怎么这么急要带兵过来。还说什么磁、相两州驻军、乡勇都要统一军令。原来是这样。”

        “宗大人要来?”

        “已经在路上了。估计明天就到。”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19/19470/126015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