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宋行 > 新书试读,征求意见

新书试读,征求意见


新书试读,征求意见

        《宋行》完结了快一个月时间,本打算好好休息一段时间,毕竟每天六千字的更新,持续半年是一个难以忍受的折磨。可休息了一段时间,六军还是开始为新书做起了准备。无奈啊,人这种东西天生就是要吃苦的。

        新书打算写太平天国,十九世纪下半叶是冷兵器向热兵器过度的时期,随着后膛枪的出现,战争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追求火力的最大化,最终催生了现代战争这个怪胎---钢铁,钢铁,钢铁----把成千上万吨钢铁狠狠朝敌人的头上砸去吧!

        新书的故事从一八五三年的南京开始。

        第一章

        清咸丰三年,西历一八五三年三月七日,南京。

        春和景明,正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江南一地的植被虽然四季常绿,但刚过去的那个冬季依旧是积雪千里,天气冷得够戗,而那些山林树木也被冬季的严酷冻成瑟瑟的黛青。

        可一等到三月,东南风从太平洋上吹来,横扫过整个长江中下游平原时,太阳出来了,花草树木皆发出新芽,放眼看去,青苍的天空下嫩绿一片。

        此时,就在安庆府和江宁府交界处的长江大拐弯处,一只拥有六艘大船和两千多条帆船的舰队突然从远方的平野处跳将出来。

        这支舰队看起来很是混杂,所部船只也五花八门。为首六条大舰长二十米,宽五米,船首还架着青铜大炮,看起来颇为雄壮。但后面的帆船就寒碜了些,都是清一色的民用货船,白色风帆因为长途跋涉已变成枯焦的黄色,上面还缀满补丁。在整个舰队前面,还有十几条三米长的独木舟,在一群红巾水手的操持下,如泥鳅一样在前面巡弋。

        不管怎么说,如此多的各色船只同时挤在江面水道上,依旧铺天盖地,声威浩大。

        春天的强风突然吹来,鼓动绿色江水。“哗啦!”成千上万面大红旗帜同时张开,上书四个黑色大字:“太平天国。”

        因为船实在太多,加上长江流到这里突然拐向北面,两千多艘船拥挤在河道上,竟有些腾挪不开。四下都是水手们的呐喊声和咒骂声,无数指挥用的令旗连连挥舞。可即便这样,行军速度依旧没有任何改善。

        在旗舰的船首,东王杨秀清微微皱起眉头,还没等他发出指令,身边那面大旗突然倒卷,蒙到他的脸上。

        “九千岁!”身边的那个童子惊慌地冲上来。

        “让开!”杨秀清狠狠地推了他一把,向前跨了一步。

        没有中军大旗的骚扰,视线开阔了许多。杨秀清问:“已经到江宁府地界了吗?”

        “禀东王九千岁,已经到地头了。这里是桥林镇,离南京城还有几十里路,一天时间就到。”童子谨慎地回答。

        “几十里,究竟几十里?”杨秀清显得有些不悦,一只独眼闪着精光,表情很是威严。他今年三十二岁,面色黝黑,有着南方人特有的矮小身材,看起来很是瘦小。也许是因为早年做烧碳工人时吃过不少苦,加上这一年来沙场血战,面容有些苍老。

        童子被杨秀清这么一问,面色大变,“扑通!”一声跪在甲板上,连连磕头:“东王九千岁,小的这就去查。”

        “不用了,起来吧。”杨秀清摆了摆手,示意他退下:“马上就能看到南京城的城墙,现在再去查又有什么意义。传令下去,命令罗大纲和秦日纲,不用急着赶路,先整顿好秩序。既然已经赶不上南京之战,索性休整一天。”

        两千多条船上不但载着太平军水军士兵,还携带有大量粮草辎重。这个船队的主要任务是运输和后勤保障,攻城掠地倒在其次。

        “停船!”到处都是水手们的呐喊。

        巨大的铁锚扔进水中,溅起雪白浪花。

        “看来,走水路是赶不上了。前方打得怎么样我心头也没底,”杨秀清心中有些烦躁,做为太平军的军事长官,不能身临一线总让他觉得心中忐忑。老实说,北岸的陆军总指挥林凤祥和李开芳虽然是天国一等一的骁将,可此次攻击南京事关重大,不能有丝毫闪失。

        南京城城墙高厚,城防体系完备,太平军虽然有众五十万,可真要啃下这么一座巨型大城,却不像他当初在天王面前所说那样:“反掌而下。”

        现在,向荣老妖还带着大军尾随其后,东南、北方都有清妖援军奔驰而来。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攻克南京,以为天国在两江的立足点,取其粮赋自给。否则,一旦清妖合围天兵于南京坚城之下,则大势去诶!

        一想到这里,杨秀清身上有些躁热。这一年以来,太平军从小到大,又开初起事时的区区数万人壮大到五十万之众,虽然这五十万人中大部是裹胁而来的百姓,还有大量的随军家属,真正的作战人员也不过十万。可无论如何,这也是一支能够决定天下大势走向的力量啊!

        回想起来,这一年以来真是如梦似幻。

        不但杨秀清,所有的人都没想到太平军会壮大到现今的地步。

        刚起事时,太平军的战斗力很差。打桂林打不下,打长沙损兵折将,还差点被向荣包了饺子。

        大概是残酷的长沙之战锻炼了部队,一夜之间,太平军由一支单纯的流寇转化成百战雄师。接下来的仗就好打了,太平军拿下益阳之后,攻克重镇岳州,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湖北首府武昌,

        武昌之战对太平军而言意义重大,在这里,他们获取了大量的军资,部队数目也膨胀到惊人的五十万,并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水军。

        休整一个月之后,太平军将从武昌夺取的官银和物资装在船上,并裹胁了满城青壮,顺水而下直下江南。

        其实,武昌乃荆楚重镇,正是一个合适的根据地。无奈,太平军在这一个月里抢劫得狠了些,民心已然丧失殆尽。且,向荣和张国梁大军有夹击武昌的趋势。

        而太平军因为大量扩军,战斗力下滑得厉害,若在武昌坚守,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我。因此,杨秀清果断下令,全军开拔,顺水而东。

        当初太平军东去时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而清兵也弄不清他们究竟要去哪里,也作不出适当的应对方案。

        很快,太平军看似毫无目标的流窜取得了丰硕成果。西历二月十五日,太平军下巢湖;二一月十八日攻占九江;二十八日,太平军下安庆。

        安庆到手,天堑变通途,池州、芜湖、当涂不战而降。

        现在,太平军已经打到南京城下了。而南京城中并没有多少守军,根本无力阻挡五十万太平军前进的脚步。

        顺势而变,飞龙在天。

        这个时候,锦绣江南近在眼前,只要你伸手,花花世界就将一手掌握。

        胜利如此之近,近得像是一个不真实的梦境。

        “备马,东王府行辕随我火速赶往南京前线。”纵步从跳板上跃下,脚踏实地,晕眩感却突然袭来,让杨秀清身体微微一晃。

        他苦笑一声,在船上呆了二十天,普一上岸,还真有些不习惯了。

        “禀东王九千岁,抓到一群行迹可疑之人。”一骑飞奔而来,猛地从马上跃下,跪于杨秀清身前:“为首一人颇为古怪,林丞相命我将人送到东王九千岁驾前。”林丞相就是太平军陆路大军总指挥林凤祥,现任太平天国天官副丞相。

        杨秀清面色一沉:“林凤祥怎么做事的,不过是几个可疑之人而已,也值得送过来,都杀了!”

        骑兵畏惧地匍匐于地:“东王九千岁,为首那人精通洋文,林丞相说正是九千岁所需人才。特命我等火速送来。”

        “精通西夷文字……”杨秀清微一踌躇,这才想起自己曾经下令让人寻访精通洋文的人才,充实进东王府:“把为首那人带来。”他决定简单问上几句,若真堪使用,不妨纳入囊中。若不合用,一刀砍了,也省许多麻烦。

        很快,一个年约十八岁的青年被推了上来。

        ;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19/19470/126003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